这个时代很大的问题在于选择太多,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怀孕时候搜罗诸多资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孕期女性几乎都在做一项带着不确定性的家庭作业,战战兢兢。而分娩后的日子更是让人措手不及。
育儿领域有很多“专家”,但这些“专家”所说放在实践中又具有很多局限性。雨后逢甘霖,美国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半人类学、半自传著作《法国妈妈育儿》给了我更多视野和思考,今天就在口袋育儿(微信:koudaiyuer)这里分享一下,聊聊法国人是怎么养育小宝宝的
还记得萌娃诺一的妈妈,著名演员刘烨的妻子安娜就是法国人,一出场,身上自带法国女人式的优雅和从容,淡定和理智。
神奇的法式育儿
作者通过巴黎养育孩子的经历,发现:这些浪漫的法国父母在有孩子后寻找独处时间,可谓见缝插针。和自己在美国养育的经历相比,法国父母看上去也并没有做什么特殊的功课;他们优雅浪漫的多;法国孩子的行为得体的多,他们更有耐心和自控力;他们聪明、有创造力,有艺术天分,且表达能力强。
“为什么法国孩子不乱扔食物?为什么法国父母从不训斥孩子?为什么用餐的法国孩子看上去很快乐,喜欢聊天,充满好奇心?为什么游乐场的法国孩子不乱发脾气?为什么法国客厅不会被孩子的印第安帐篷和厨房玩具占领?为什么法国朋友不需要匆匆挂电话,去应付孩子的各种需求?为什么法国孩子除了下午茶时间,绝不吃零食?”
她遍访法国家长、医生、学者,探寻神奇法式育儿方法。
对照作者出生地美国。美国崇尚自由,育儿方面也一样,他们不会给孩子设置太多界限。他们反对家长权威,在他们看来,权威就是管教,就是惩罚。他们不会给孩子用游戏围栏,会允许孩子停下来,蹲在马路旁,研究下水道井盖。他们会整个下午在公园里追着孩子跑。但一些时候,他们又对孩子失去耐心和对他们的安全感到担忧,他们一面成为旁观者,一面成为发号施令者,于是陷入摇摆不定和与孩子的不断纠缠中。
“令人恼火,但习以为常。”美国妈妈会提高声调,催促孩子刷牙、洗手、吃饭,但其大声喊叫的结果是疲惫不堪,氛围糟糕。孩子在巴黎公园里发脾气,不习惯听“不”。餐桌上乱七八糟,大声喊叫,玩水喝进去、吐出来的游戏。餐桌上只接受意大利面这类单一饮食,往往被视为正常不过的食物挑剔,却是饮食紊乱。
和这位身处巴黎的美国妈妈(记者)一样,我们会问,法国父母是怎么做到的?
凭自己的感觉
法国妈妈怀孕不会依赖网站、书籍,她们理智而淡定,法国免费手册《新妈妈指南》中肯的写道:“女性应该通过尝试不同口味得到满足。怀孕应该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此外,控制体重被法国医生当成金科玉律,法国孕妈需要关注自己的身材,她们中很多人除了蓝球般大小的肚子,就是细胳膊、细腿,后面看,真不像孕妇。
她们对分娩方式没有太多要求。在法国,产妇并不排斥使用药物或通过麻醉,约有87%的产妇接受硬膜外麻醉。她们不太关心怎么生孩子,这和价值体系不相关。生孩子需要顺其自然,有些时候需要使用医学手段介入,看起来再正常不过。
Is she doing her nights? 搞定她自己的夜晚
搞定他/她自己的夜晚是一个法语句式。两三个月的小婴儿睡觉断断续续,喝奶断断续续。在国内,至少9-11个月以上才会开始考虑让孩子睡整觉。在美国,三个月的婴儿能晚9点睡,早7点起,中间不喝奶,这只属于少数家庭的幸运。
很多家庭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尝试让婴儿睡整觉,读睡眠圣经,设立睡眠仪式,进行睡眠训练,但最终收效不大。
但法国宝宝的睡眠充满神奇,看上去自学成才。宝宝夜里醒来只是短期问题,而不是长期问题。法国父母无法解释孩子睡整觉的原因,他们从没有对婴儿进行睡眠训练,没有让宝宝cry it out for a long time,甚至他们对市面上的睡眠训练很反感。
法国儿科医生埃莱娜甚至写了一首关于睡眠的赞美诗。
“睡眠映射出宝宝和这个家庭的生活。在上床入睡、与父母分离若干小时的时候,孩子必须相信这让自己存活的身体,即使是在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时候。他心灵必须足够平静,以接受夜晚的陌生感。”
学会等待
在法国睡眠干预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学会等待,不要宝宝一哭闹就快速跳起来抱起小孩。学会等待,观察她们的反应,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的机会。婴儿早期睡眠过程中红会出现翻身、打哈欠、伸懒腰、发出一些声响,这些都很正常,但他们并没有醒,父母立刻冲上去的动作反而容易惊醒宝宝。
在餐桌文化中,法国孩子不哭闹,会自我享受当下的食物。这源于学会等待。通过适当的等待获得东西,更容易获得孩子的满足。也因而,她们才能够在餐桌上如此有耐心,平静的吃饭、聊天。
做不完美的妈妈
法国父母的育儿手法浪漫且充满教养。
在法国,全职妈妈是受排斥的一个工种,她们多数都乐于做职场辣妈。这当然得益于法国日托班等靠谱实用的育儿机构。她们可以列出一长串不做全职妈妈的理由和条件。分娩后三个月,很多法国妈妈就急匆匆的步入职场,她们急切的想要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她们看来,母乳喂养不是绝对的,可以实行混合喂养,奶粉喂养。她们爱孩子,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她们的一切。产后塑身、穿职业装和细高跟鞋是她们的追求。
法国女人没有期望自己和男人平等过。但在法国,女性却拥有更多便利。法国给妈妈们提供带薪产假、保姆和日托补助,从三岁开始的免费学前班,给有孩子家庭的退税和补贴。这样保证了法国女人可以同时拥有孩子和事业。
法国妈妈们散发着平静的自信。她们的孩子能够安静的呆在餐桌上认真享受食物,很小就能搞定他/她自己的夜晚,法国父母不需围绕着孩子转,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喝酒聊天,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完美夜晚,让孩子单独待着,自己去解决问题,不滥用赞美词汇……这些让居住在巴黎的美国夫妇十分羡慕,且不可理解。他们会有疑问,对这个年纪的孩子建立规则是否合适?
设定界限
真诚倾听孩子,赋予他们权利,但不对他们的意志投降。
法国育儿的经典印象是家长保有自己的权威。他们如何在餐桌、公园、商场等地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作者讲了巴黎人在纽约养育儿女,以及纽约人在巴黎养育儿女的区别。
在美国,法国两个不同国度,孩子被不同对待。在餐桌上,如果一个3岁小孩出现,大人就会将注意力转向这个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被格外关注的孩子逐渐认为自己有这种被重视、被关注和打断别人、讨价还价的特权。
身在美国的巴黎妈妈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赋予这些孩子权威,去驾驭成人的世界,他来了,大人就自动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他的身上,进入无我和忘我的境界。要知道,在巴黎,就算放荡不羁的父母都会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I’m a decider.”, 这句话在巴黎并不偏激,相反,显得很正常,且毫不费力的行使。
在美国,父母们担心对孩子过于严厉,会损害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不懂巴黎游戏围栏的重要性。更不喜欢巴黎父母对孩子的发号施令,他们会说,“这群施暴者。”
在孩子教育中,有一个词很关键且格外重要,界限。在法国,界限几乎是他们的口头禅,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界限的管理和要求,这个家就会陷入一片混沌,无论是养育还是夫妻关系都会受到破坏和威胁。因为它会磨灭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快乐。
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对待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解释。你需要给孩子称重,所以把孩子放在称上。如此而已。”
在法国父母看拿来,给孩子设限,是帮助他们了解,“有时候,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喜欢,但你还是要做。你不能一直做喜欢或者想做的事。”孩子不是焦点,世界并不需要围绕着他们转。
这种界限观念,让他们在孩子面前享有权威,在育儿方面不优柔寡断,得心应手。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睡整觉;他们在餐桌上能够不哭不闹,很好的享受在成人看来没有任何食欲的多样化食物。他们吃芹菜零食,绿豆糊、蔬菜糊,餐桌上很少膨化食品、肯德基、披萨这类没营养、单一化的食物。
但法国父母这样做意味着他们是在帮孩子们做某类决定,而且这是必须的。他们在育儿和夫妻关系中都存在这样一个信念,“有自信的家长,会让孩子打消疑虑。”“给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他们想要的。”
法国父母决定提供什么、如何提供、何时提供食物给孩子吃,但孩子也可以决定吃不吃或吃多少?毕竟他们也并不希望孩子看起来那么顺从,那么听话,就像机器人。在必要的规则之外,他们希望孩子是有个性的人,期望孩子能够“生活的轻松自信”“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看上去这些做法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并不冲突,他们的观念中,自由是有设限的,自由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自由和个性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才成立。“如果不学习如何遵从,又怎么学会如何不遵从?界限能够帮助他们控制内在混乱,使孩子平静下来。”
在法国,界限的设置显得事关紧要,这个过程充满命令,甚至会显得“苛刻”。最常用的方法是“大眼睛”法,神情严肃,“不”“由我决定”“我不同意”,告诉孩子什么被允许,什么不被允许。但他们并不一直都那么“霸道”,也会用商量的语气,“请”,对婴幼儿也一样。在规则设定且适应彼此的基础上,法国父母会在日常中做一些提点和调整。这样一种规则和对界限设置的自信在法国许多父母身上都能看到。
正如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要让你的拒绝听起来不可改变。任何祈求都不能动摇你。一旦‘不’字说出口,就像铜墙一样阻挡孩子5-6次的反抗,最后孩子将放弃反抗,这样,即使孩子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也会变的有耐心、平静和顺从。”
在法国,权威不是管教或惩罚,而是适时的教育,告诉孩子要询问。严格不是不苟言笑,界限不是没有自由。在界限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受到“启发”,且充满创造力。她们对于界限的设定是以“共情”为基础,用她们的话说“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界限才有效。”她们的权威来自和孩子的共情关系,而不是凌驾其上。共情的要素包括语言、时间、耐心和互相重视。“教孩子,而不是管孩子,让法国父母说话语调温柔。”给他回答的机会。在没有那么多压力时,孩子更愿意尝试你要求他做的事情。
注明:文中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更改,谢谢!
阅读原文 阅读 8840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