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宝宝中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随着夏天的到来,各地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宝妈要特别注意宝宝防暑!那宝宝防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今天口袋育儿(微信:koudaiyuer)就和大家详细说说。



1 |什么是“中暑”?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大量的热在产生,通常情况下,皮肤通过出汗和散热功能,将体温维持在正常的状态。可是如果是在炎热的天气、尤其是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机体的这种体温调节能力就会出现故障,身体温度持续上升,一直到危险的水平,也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高热、皮肤干燥、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暑,临床上也被称作“热射病”。最严重的中暑,可能导致死亡。


中暑不仅和高温有关,还和湿度、日照、暴露时间、水盐供给情况以及自身的健康情况有关,另外,婴儿由于代谢系统不完善,出汗较少,使得他们发生中暑的风险会更高,所以对于小宝宝来说,更应该注意防暑。



2 |中暑的表现


中暑按照程度分为以下三个等级,其表现有所不同。


1)热痉挛:这个时候孩子的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小腿或大腿肌肉),胃肠道也会发生痉挛,有的时候,手也会出现紧张或者痉挛,但不会发烧。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激烈的体力活动时出汗较多,身体失去了大量的盐和水分。如果能够及时的,把他带到凉爽的地方休息,并补充含有盐和糖的液体,比如小宝宝可以喝补液盐;大点的孩子可以喝运动饮料,过段时间孩子就没事了。


2)热衰竭:达到热衰竭的状态,孩子会出现为皮肤苍白、多汗、恶心、呕吐、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还会有一段时间的体温升高,在37.8-39℃,但大多数时候也是不发烧的。如果症状比较轻,比如头晕,可以只给予补液和休息治疗;但是如果发生了晕厥,或者其他症状依然得不到缓解,立即就诊。


3)重症中暑:发生重症中暑的时候,宝宝会发烧,到40.5℃或者更高,脸会涨的通红。另外,还会有严重的头痛、无力、头晕、恶心、呼吸心跳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癫痫发作,甚至昏迷或者休克,具有很高的死亡率,非常危险,必须马上急救。



3 |护理方法


上面在介绍中暑的症状时,一般应该这样护理:


1、立刻将孩子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面,如果有可能,尽快挪到凉快的房间内;

2、打开风扇或空调(温度要适宜,不要太低),风扇不能直接吹在宝宝身上;也可以用冷水帮助宝宝降温;

3、给孩子喝凉的、含有盐和糖的水,比如补液盐(大点的孩子也可以喝运动饮料),不要喝可乐等碳酸饮料;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发生了昏迷,不要再试图给他喝水;

4、如果症状较严重,要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进行以上的降温措施;如果症状较轻,孩子经降温处理后,也要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



4 |预防中暑


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在夏天做好中暑的预防是最关键的。


1、孩子外出活动时,要经常让他喝水,即使他不觉得口渴;

2、夏天孩子喝温水、凉水或者冰水,这些都可以,看你家宝宝的习惯了

2、给孩子穿浅色、宽松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尽量在树荫下活动;

3、如果是特别炎热或者潮湿的日子,尽量避免11:00-15:00进行户外活动;

4、一旦孩子感觉很热,就要把他带到房间里休息,并给他水喝。


宝妈平时一定要关注高温预报,合理的安排出行时间。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尽量选择室内活动,避免外出。在参加户外活动或旅游过程中,要做好注意防暑降温的工作。



5 |错误的做法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宝妈的是,一定不要藿香正气水来预防中暑,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藿香正气水含有50%的酒精!有时因为酒精原因,短暂的让孩子感觉比较兴奋,但其实这种“兴奋”并没有缓解中暑,反而会引起酒精中毒。如果此时孩子正在服用头孢类药物,还会出现脸红、口干、头疼等“双硫仑样反应”,严重时导致休克、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


之前发文章,可能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了,有人来怼的时候最后还说了一句,有本事你中暑也别喝藿香正气水啊。本来把这条留言放出来顺便科普一下藿香正气水真的是别喝,结果留言被他自己删掉了。这说明很多人觉得中暑喝藿香正气水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今天发这篇也是给大家强调如何正确的处理和预防中暑,千万别喝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参考资料: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tips-tools/symptom-checker/Pages/symptomviewer.aspx?symptom=Heat%20Exposure%20and%20Reactions

http://www.nhs.uk/conditions/Heat-exhaustion-and-heatstroke/Pages/Introduction.aspx

http://kidshealth.org/en/parents/heat.html?WT.ac=p-ra

阅读原文 阅读 6107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