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法国国民议会投票表决,以51票赞成,1票反对,3票弃权,通过了“反日常教育暴力法”。
“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明文禁止一切对孩子的残酷、羞辱式对待,包括一切形式的肢体暴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无论是打手心、打屁股、甩巴掌、拉耳朵、不给吃饭、用力拉扯、强迫处于不适的姿势等,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反日常教育暴力法”又被称为“禁止打屁股法”。
该法案通过后,民众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和反对者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
反对阵营
难以理解像打屁股这样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会被摒弃,确实有一些熊孩子必须通过棍棒教育才能老实点。
我小时候犯错父母都会打我,为啥现在我做父母了却不能打我的孩子了?
支持阵营
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口服心不服”。
父母打孩子其实是在宣扬暴力方式,孩子将来也会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法国儿童基金会管理人提出“80%的虐待都是从体罚开始的”,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还具有危险性,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社会都应该停止教育暴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妈妈都聊过关于打孩子的话题,大多数家长表示自己也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动的手,所谓“迫于无奈”也就是觉得孩子实在不听话,而自己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也有很多家长发现一个好好的孩子,到了两岁左右突然就不听话了!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个叫做“terrible two”的时期,而很多妈妈反馈孩子不听话,甚至“憋”不住了开始动手打孩子也就是在这个“terrible two”时期。
什么是terrible two?
其实最开始听别的妈妈说起terrible two时孩子有多让人头疼,我是嗤之以鼻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凭一个孩子的心智水平哪有那么多搞不定的状况。然后我就在这“想当然”的心态中迎来了娃的terrible two时期。我突然发现孩子毫无征兆地就变得很自我,她开始拼命地护住自己的东西,坚决不允许别人碰,甚至在和小朋友玩耍时直接上手。她的口头禅变成了“不”、“不要”、“不可以”、“不行”。总而言之,她对于大人的所有要求,通通回应“不”,而且“不”得干脆彻底、毫无商量余地。
我询问过身边很多妈妈,当孩子满嘴“不”时,她们怎么做?
有妈妈说:“这就叫非暴力不合作,打两巴掌就老实了。”
有妈妈说:“还反了他了,不能惯这臭毛病。”
有妈妈说:“无论我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不听。”
有妈妈说:“怪我太忙,没好好陪他,没把孩子教好。”
有妈妈说:“就是带出去跟别的孩子玩学坏了。”
......
我发现当孩子进入“terrible two”时期时,很多父母由于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就有家长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打屁股!最关键是还有家长发现打屁股这招特别好用,能在短期内快速“制服”孩子,简直就是立竿见影。
还有家长面对孩子突然的“改变”表现得很无奈、很自责,他们认为是自己管教无方才让孩子如此无理取闹。
总之,太多的家长将孩子的自我叛逆等同于缺教养、欠收拾,自然而然地就“以暴制暴”,于是孩子进入“terrible two”时期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就等同于掀开了“打屁股”的新篇章。
其实,我们细细回味起来,我们为什么在孩子进入“terrible two”时会如此暴躁,如此无奈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发现我们不懂孩子了、孩子不可控了,于是我们也失控了。
Terrible two意味着什么?
一些儿童心理学专家对“terrible two”这个年龄段的心理解析如是说:Terrible two又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或叛逆期,主要发生在1.5岁-3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日渐形成,开始有了对世界的掌控欲,希望一切事物都能依照自己的意识发展变化,但由于心理机能发展还不足以帮助他们达成自我行事的目的。于是,在“我想”和“我能”之间构成了矛盾。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用“不”来表达抗拒和不合作,用肢体和语言的拒绝来区分自我和他人。这个“不”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独立宣言。
最关键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也不能够思考沟通的方法和化解矛盾的方式,所以大人很难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寓意,于是有的家长就用大人的思维去猜测,缺乏理解的猜想就成了“想当然”。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如果不是基于用儿童的心理去换位思考,大人的不理解、长篇大论地讲道理甚至“以暴制暴”不可能改变孩子的认知,反而还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如此解读过儿童的情感: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概;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造飞艇造不成一样的郁闷;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样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恼火;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很多在大人眼里毫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无比的重要。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必须尝试着去解读孩子的心理,我们应该知道他们嘴里的“不”不应该简单的用听话或者不听话去定义。他只是在学着思考,尝试着自己替自己做主,但是碍于他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简单的自我意识。
要知道孩子在经历terrible two时家长的反应很可能对孩子影响深远,如果家长因为不理解而采取“打屁股”的方式强行制止孩子表达自我意愿,也许在武力强压下孩子因为害怕而变得顺从,但是往往激起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和亲子信任感,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无限延长他的terrible two时期。反之,我们正确认识并采取了正确的对待方式,我们就是帮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面对问题,让他逐渐感知和发展自我中心以外的疆域,为走出自我做好准备。
孩子“不听话”,我们怎么做?
我摸索到的最实用的方式就是多观察,少说多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合作欲望。
由于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say no,我们做父母的只有通过陪伴、观察才能“洞察”孩子的所思所想,要知道,只要我们稍微发挥一点点“福尔摩斯精神”,他们的小想法哪里能逃过我们的法眼呢。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局限,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心智水平和他们沟通,超越孩子心智水平的讲道理只会让家长们发现“说了也不听”、“说了也是白说”,其实孩子理解不了爸爸妈妈的长篇大论,他也很无奈啊!
曾经三土每次吃饭,一看见绿色的菜叶就各种嫌弃的表情,甚至很细心地把菜叶一点一点挑出来,然后使劲扔地上,做完这些她还很开心的哈哈大笑。最开始,我也压着性子,很耐心地给他讲多吃绿色蔬菜的好处,然而孩子从来不为所动,真正是“对牛弹琴”。后来我就干脆放弃说服教育,而是用很夸张的表情动作表演吃绿色蔬菜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孩子本来沉迷于挑蔬菜扔掉的过程,突然被我夸张的表演吸引过来,看我一口一口吃得那么享受,她抱着尝试的心态小心翼翼地喂了一点绿叶菜到自己嘴里,然后很快就学着我的样子也做出很夸张的享受表情。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和学步儿用眼、耳、手和其他感官进行“思维”,他们还不能在头脑里进行很多活动。因此,我们略带趣味的表演往往就能激发孩子模仿和合作的欲望。
还有三土在两岁时每天刷牙也是很费劲的,我千呼万唤她都不为所动,于是我每次刷牙时都表现得特别兴奋,唱唱跳跳左右来回扭动地告诉她我要去消灭哈克和尼克了(哈克和尼克是《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里两只蛀虫的名字),刷完牙后很开心地照镜子,邀请她来看我是不是消灭了哈克和尼克,这个时候再鼓励她也来消灭她口腔里的哈克和尼克,孩子就会特别配合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三土的terrible two也并没有那么恐怖,反而在那个时期为了激发孩子合作的天性我也充分挖掘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每天跟孩子相处都格外开心,以至于多年后孩子有时候撒娇时还会说:“妈妈,你再表演一个赶走哈克、尼克时开心地扭屁股舞看看呢。”
阅读原文 阅读 9087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