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请注意!用对这些方法,爸爸也是带娃好队友

前些日子,我们口袋推送了一篇文章《没当妈的岁月已成前世,生娃后才是今生》,这篇文章分享了三位妈妈在生娃前和生娃后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评论区里一个妈妈这样说:“然而看到这些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妈妈,即使分享给爸爸他们也会懒得打开”。



这位妈妈的评论立刻触动了我,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爸爸不理解妈妈的产后变化、极少参与深度育儿的现象真的很普遍。甚至因为普遍,而让部分爸爸感觉这就是心安理得的事。


我随手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爸爸育儿”的话题,发现大多数与“爸爸育儿”相关的话题都是致力于劝爸爸们参与育儿。也就是说爸爸这个团体还站在育儿大门外,咱们还得解决把他们拉进门这一基础问题,才能谈接下来爸爸应该怎么做。


网上,为了拉爸爸们进门的话题比比皆是:《为什么爸爸应该参与育儿》、《爸爸参与育儿的好处》、《家庭育儿中爸爸应该担当什么角色》、《靠谱的童年需要爸爸参与》......看看,呼吁爸爸参与育儿的呼声有多高,就知道爸爸不参与育儿的现象有多普遍。


从“丧偶式育儿”到“诈尸式育儿”,无不在“安慰”着广大妈妈:“哦,你老公不带孩子啊,我老公也不带”。最可怕的就是,当我们都认为爸爸不带孩子很正常时,这种无奈就变成了纵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爸爸阵营


其实说起来爸爸慢慢淡出育儿圈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说爸爸们是“慢慢淡出育儿圈”的呢?有的妈妈可能会觉得,他们难道不应该是从来就没进过这个圈吗?其实不尽然。


当孩子呱呱坠地时,看着眼前这个小生命,大多数爸爸的内心一定也是心潮澎湃的,也一定满心欢喜地幻想着能牵着她/他 的手慢慢陪她/他 长大。


这时候爸爸阵营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是迫不及待地想加入育儿圈的,他们每天抱着孩子看不停、亲不停,然而却感觉自己帮不上忙。喂奶吧,他有这心也没这力;洗衣服吧,老人手脚麻利地老早洗好了;做饭吧,他不帮倒忙就算做好事了......一来二去,他就成了编外人员。


第二类是看着全家人围着产妇、新生儿团团转,自己老早就做好了定位,现在帮不上忙,等孩子长大了我再陪她/他玩。他一开始就把自己界定为编外人员了。


第三类是无论照顾孩子还是照顾产妇他都能插一手的,即使挑不起大梁,他也能打打下手。


你会发现,第三类爸爸会很自然的成为愿意陪伴孩子的爸爸,而第一类和第二类就有些困难了。为什么会说第一类和第二类爸爸将来愿意深度陪伴孩子的可能性较低呢,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成为了编外人员的话,接下来几年时间里,他们只会离“育儿圈”越来越远。




远离“育儿圈”的原因


其实第一类和第二类爸爸渐渐远离育儿圈除了“帮不上忙”、“没有存在感”外,还有孩子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她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会经历一个 一元 → 二元 → 三元 的关系发展过程。


孩子最开始时认为他/她和妈妈是共生的关系,“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这个时期又叫一元关系期,从孩子的心理角度来看这个阶段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孩子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等孩子到了半岁-3岁左右就进入了二元关系期,在孩子心目中“妈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对我的方式,决定了我是否快乐”。从孩子的心理角度来看这个阶段就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


在一元关系期和二元关系期,爸爸“退居二线”成了背景墙或者圈外人。


在孩子3-6岁时就进入了三元关系期,这个时候就会上演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个人之间的“爱、恨、情、愁”。而这个时期亲子关系就会到达一个很微妙的节点,习惯了做圈外人的爸爸不知道该如何走进圈内了。


有儿童心理专家称一元、二元关系期,是爸爸辅助妈妈与孩子达成足够的亲密关系,而三元关系期就要改成妈妈辅助爸爸促进亲子关系。





如何当好“幕后的女人”?


很多妈妈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也愿意在三元关系期做“幕后的女人”,然而有人不愿意登上当主角的舞台这可怎么办呢?


我当初由于工作关系,孩子满月后就跟孩子爹两地分居,好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在孩子两岁前是一元、二元关系期,娃爹缺席似乎也无所谓。由于难得见上一面,更别提有机会给娃爹普及养育孩子的知识了,于是娃爹对于如何养育孩子完全停留在“想当然”的阶段,他见着孩子吃手,还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必须纠正!甚至还给我讲谁谁谁在孩子手上涂辣椒水、苦胆水纠正效果一级棒。当时我想着反正育儿问题上我做主,娃爹说我也就让他说,持放之任之的态度。


三土两岁后,我们终于一家三口大团圆了,这时候之前放之任之埋下的种子就发芽了。两岁的三土开始“爱”上了扔东西(两岁左右的孩子会通过扔东西的方式来建立空间认知),娃爹一方面抱怨我惯坏了孩子,一方面准备了戒尺说要痛下杀手纠正孩子的“不正之风”。这时候我意识到要改变娃爹的做法,必须改变他的认知。


改变计划一:人丑多读书

我翻出一些跟孩子心理、行为有关的书籍,以及爸爸需要多陪孩子的文章,还特意把最关键的地方做上记号,拿给娃爹看。然而,结果就是,人家根本就不看。


被我催烦了,就很敷衍地随手翻一翻。不仅不思考,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这些都是我“慈母多败儿”的借口。


看娃爹这副态度,我生气、我抱怨、我气愤,真觉得每天只有和娃独处的时间才能开心一点。


这一局,完败!


改变计划二:强扭的瓜不甜

既然不愿意学习,我只好通过多创造机会让娃爹多一些陪伴,我想我改变不了你,说不定孩子可以。


娃爹下班后,我就躲开,给他们父女俩腾出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娃爹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每次我不在他都会陪着孩子,然而这个陪就是娃爹坐沙发上看手机,然后娃自己在爬爬垫上玩玩具。


在这样毫无交流地“陪伴”下,娃自己安静地玩了不一会就闹着找妈妈。于是,娃爹不是抱怨陪孩子无聊,就是抱怨孩子怎么就离不开妈妈。


这一局,再次完败!


改变计划三:让玩变的有趣

在学习计划和陪伴计划都宣告失败后,我也有些灰心丧气了,可是总感觉娃爹也是家庭成员,不应该那么早就放弃他。陪孩子玩的担子又回到了我的肩上,可是每次陪孩子玩,我仍然会有意无意地拉上娃爹,即使他就坐在一边看手机或者发呆。


为了吸引娃爹的注意力,每次陪孩子玩我都会表现得夸张一点,让他思考“你们怎么看上去那么开心呢?”(全家欠我一个影后


再就是给娃爹一些当配角的戏份,比如玩抛球游戏,我会特意抛给他,再让他抛给孩子;玩捉迷藏游戏,我会在娃爹身上盖一张纱巾,然后牵着孩子去找他;玩搭积木的游戏,我会让孩子递给娃爹一块积木,让娃爹也贡献一份力......真的是绞尽脑汁地给这个爹争取一切可以和孩子“交锋”的机会。渐渐地,当我再陪孩子玩的时候,娃爹就会很自然的参与进来了,孩子也开始期待爸爸的参与了。


这一局,让我看到了曙光!


改变计划四:男人也需要鼓励

看到局面有所好转,我知道必须趁热打铁,于是我又准备给娃爹和娃腾空间了。陪娃搭积木的时候,像计划三那样,让孩子邀请爸爸来参与,爸爸无论搭成什么样,必须鼓励,而且是带着孩子一起鼓励,给爸爸鼓掌,并且用夸张的语气夸赞哇,爸爸好棒我还会把自己摆在弱一些的位置上:“我真觉得我自己思维完全固化了,这么多积木,可是我除了垒高高,真不知道还能怎么玩,我真担心我会耽误孩子的创造力啊?还好有你在!”


孩子和爸爸只要在互动,一旦孩子表现得很开心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发表一下感叹:你看,和爸爸玩,孩子多开心。


孩子会朝着父母表扬的方向发展,男人也一样!抱怨、责怪、生气,只会进一步将他推离育儿圈。慢慢地,娃爹有了存在感,他开始觉得陪娃这件事离开他就是不行,于是开始自告奋勇地要求陪孩子玩。


这一局,改观大大滴!


改变计划五:付出就是一种情感投资

有儿童心理专家将亲子关系比喻成一杯水,要想这杯水一直保持满盈状态,你就得不断地“续杯”。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也是如此!


经过一系列的亲子陪伴后,娃爹开始发现陪娃玩原来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应该只建立在快乐上,悲伤时、痛苦时、难受时都不应该让父亲缺席。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分手时难免伤心,也许不是因为你舍不得对方这个人,你舍不得、放不下的是曾经的付出。亲子关系也一样,亲子之间的链接也需要用“付出”来做投资。原来孩子生病我想着娃爹要上班,我都是自己处理、自己带孩子上医院、自己抗,后来我一定要让娃爹参与进来。半夜孩子发烧,我会叫醒娃爹让他去帮忙拿体温计;我去拿药,我会让他来安抚孩子。总之,让他亲自参与、亲自体会后,他才能真正的明白照顾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更能明白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磕磕绊绊需要我们家长通过学习而变得更强大。


当然,娃爹上班时,孩子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我都会记录下来,拿给娃爹看。这个时候,娃爹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了,每当看见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他都能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局,已足够宽慰我心。


改变计划六:自主学习和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度陪伴后,娃爹开始发自内心地感觉自己对孩子的认知太浅显了,我发现他会有事没事地翻看之前打死也不看的育儿书籍,看到感同身受的地方还很激动地跟我探讨。娃爹的手机上也订阅了很多跟孩子有关的资讯,有时候对于孩子的行为他解释得头头是道,表现得比我还懂。


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可是当这个人发自内心愿意觉醒的时候,真是有乘风破浪之势。


改变计划七:父亲的专属陪伴

之前看过很多文章,爸爸陪伴和妈妈陪伴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会带给孩子不同的体验。现在,当爸爸愿意陪伴孩子后,我才发现这些文章说得太对了!


我陪孩子的方式主要就是日常照顾、讲故事、学英语、一起玩玩具、一起散步......


娃爹陪孩子的方式就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力、趣味性和挑战性。他会鼓励孩子去野外探险,会带孩子去学新技能。为了给娃拍出好看的照片,他开始研究拍照摄影技术;为了让娃吃到可口的点心,他开始带着娃做烘焙;为了鼓励孩子,恐高的他开始挑战高空项目;为了安抚孩子,他可以把掉在地上的冰淇淋变成孩子的家庭滑冰场......


从计划一到计划七,我感觉像经历了一个世纪,然而好在因为不放弃,我最终“得逞了”。现在,娃爹出个差,娃眼泪花花地一直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娃爹也一会一个电话、一会一个视频想看看娃、想和娃说说话。


这个过程,我也在朋友圈记录了一些娃爹日渐改变的情况,现在翻起来回忆起这一路的心路历程,真是被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啊。



最后,我想告诉妈妈们,别放弃,试试看我曾经用过的那些步骤,当爸爸发自内心地愿意陪伴孩子时,你会发现他在“育儿圈”玩得比妈妈还溜!

阅读原文 阅读 12006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