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崩溃大喊“要杀了妈妈”,宝妈的回应却让场面更失控

作为妈妈,愿意为孩子上刀山下火海,愿意替他生病,愿意替他受罚,甚至愿意付出生命,却唯独承受不了他愤怒时候的一句:“我要杀了妈妈。”孩子情绪失控时,你,还好吧?


 


上周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看到一个孩子冲妈妈发脾气,一边摔书包一边叫嚷,小脸憋的通红,妈妈则居高临下地跟他分辨着什么,瞬间吸引了在场家长的目光,大概是觉得丢脸,妈妈就朝幼儿园门口走,一边走一边大声说:“我不管你了,我走了”。

 

孩子不仅没有跟上,反倒朝相反的方向跑的飞快,刚好在我附近,他贴墙站着朝妈妈方向吼:“讨厌妈妈,不喜欢妈妈了,我要杀了你,杀了妈妈!”

 

听到这话我走过去,蹲下来安抚他,他只是一直哭不说话。

 

这时他妈妈过来了,跟我解释到:“别的小朋友想玩他玩具,我说你带了两个,给他分享一个,他不愿意……刚才他发脾气的样子,像个疯狗一样,丢人!”

 

你看,家长这个时候想的不是孩子心里的委屈,而是孩子的行为让她觉得丢人。要多伤心才会让一个五岁的孩子说出“杀了妈妈”的话,妈妈也说孩子像“疯狗”一样。

 

说白了,还不是为了面子,想让孩子分享玩具表现的有礼貌,强制孩子去分享。因为害怕丢人,不是去安抚孩子情绪而是想着逃离现场。

 

只为一时的面子,牺牲的是自己孩子的尊严,值得吗?逼迫孩子情绪失控,说出这样的话,满意吗?



 

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先找原因。

 

孩子的内心,是有自我意识的构建的,当他能在自己的王国里得到足够多的爱和信任,他与外界碰触时更为积极和自信,当他在遇到挫折、被批评或者贬低冒犯时,他的情绪会爆发,甚至失控,这是一个独立生命体的一种自我防御。

 

如同这个孩子,主要原因在于妈妈强迫他分享玩具,在妈妈的强势压力之下,用语言进行的反击,其实他的内心是无力的,正因为如此,才通过他所现存的意识里最狠的话语,来支撑自己的力量。

 

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根本不知道“杀了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他的意识里,他要“杀”的是此时此刻,跟她站在对立面,强迫他去分享的妈妈,不理解他,背叛了他的妈妈。

 


 

心理学家林文采老师曾讲过:

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因为养孩子而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那一定是方法错了。

 

那么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应该如何做?

 

1,延时处理,不做比做更难。

他之所以说狠话,只是要单纯地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愤怒与不满。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大人去跟孩子理论,讲道理,甚至反击回去。

 

不要急着让孩子认错,气头上是最不适合和孩子讲道理的,他根本什么也听不进去。

 

何况,孩子的情绪并未得到真正疏导,问题仍然存在。

 

可以延时处理,等你冷静来,等孩子有心思听你说的时候,再来和他谈:“妈妈知道你特别生气,妈妈做的不对,不该强迫你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妈妈向你道歉。但是你说的话,也让妈妈很伤心。”

 

与孩子平等的交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同时家长也需要承认错误,让孩子看到正确的沟通态度。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言语,而是言语背后的情绪。

 

2,把孩子当孩子,允许孩子生气

国外一个视频得到众网友的怒赞,看到女儿发怒,爸爸告诉她:“接纳自己的情绪,只是不要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暖心有爱地安抚她帮她梳理情绪,引导女儿正确看待生气这件事情。

 

下次面对类似的事情,我们要允许孩子对生气,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出来,而不是用“以后不许”、“禁止”等这些话语强迫孩子压抑下去。以防止正常的负面情绪演变成真正具伤害性的行为。

 

引导的时候给孩子传达一个点:这些问题是可变的、是外在的,是不影响孩子自我价值感和尊严的。

 

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面对孩子。

 

3,要能兜得住孩子的情绪

过年在老家,看到亲戚家孩子,6岁的男孩。他想吃草莓,妈妈说现在不是草莓成熟的季节,都是打过农药的,他就发脾气不吃饭,把自己碗里的饭倒在餐桌上,妈妈惩罚他让他站到门外去,他不但不害怕,反而扑上来对妈妈卷打脚踢,妈妈被气的直掉眼泪。

 

亲戚们呼啦一下围上了,有安慰妈妈的,有继续跟孩子讲道理的,满屋的人都是批评孩子把妈妈气哭了。

 

你以为他会服软吗?不!

 

他把刚买的玩具枪摔到地上,狠狠地踩了几脚,倔强的小脸上没有掉一滴泪,怒视着满屋子的大人们,如同一只愤怒的小狮子。

 

当孩子发怒的时候攻击父母,我们应该明白,他的情绪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有原因的,应该被接纳的,被重视,而不是被压制。

 

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稳稳的接住他这个情绪,不跟孩子的情绪较劲,不触发他失控,不逼迫自己发怒,不拉着孩子一起深陷在情绪的泥潭里。

 

这个时候不管他是想发泄也好,想威胁也好,当看到妈妈稳稳地在那里,他就得到另外一个认知:愤怒是可以被表达的,妈妈对于这种哭闹是不作为的。

 

当孩子明白生气是允许的,但是打人和骂人是不允许的,坏情绪可以有更合理的表达办法后,他就会构建他的情绪的边界,只有边界清晰,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情绪之下,他才会学习管理情绪。

 

让他由“我很生气”转变为“我正在生气”,也就是说让自己去选择情绪,而不是让情绪蔓延成为一个笼统的自己。

 

经过这个过程,他慢慢就习得了管控情绪的能力。

 


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懂得早,懂得多,打不得说不得骂不得,还一堆理论等着你,决绝沟通,嫌弃父母思想老旧过时。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引导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不会在自我意识爆棚的青春叛逆期,给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谁说养孩子容易呢?

 

面对孩子发怒、嫉妒、任性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做到“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构建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那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情绪他都愿意跟父母分享,因为父母和家是他的安全基地。

 

就像《奇葩说》的嘉宾高秋梓说:不管开心不开心,我都会告诉我爸妈,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他们都会接住我。

 

我想,这种踏实和信任感,才是父女母子一场,最温暖的滋养,最幸福的答案。

 

不刻意强调一个问题,疏比堵有用,引导比强迫有用,尊重孩子自我发展规律,慢慢来,静待花开。

阅读原文 阅读 98002019-05-31